葉耿齊牧師在這篇資訊中,引導我們認識到神的榮美不僅是抽象的概念,更是透過祂具體的作為,特別是救恩來彰顯。牧師引用啟示錄21至22章中對「新耶路撒冷」的描寫,說明神的美麗、真理與良善,最終將如何完美地融合,並成為我們永恆的盼望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神的「美麗」: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屬性
✦ 超越真理與良善:牧師指出,教會常談論神的「真理」與「良善」,卻較少提及祂的「美麗」。然而,聖經中的「美麗」是真理與良善的極致彰顯與融合。
✦ 花朵與日落的比喻:如果世界只是隨機演化而來,為何會有花朵繽紛的色彩和壯麗的日落? 這些超越生存功能的美,正是在宣告,創造這一切的神是一位美麗的神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新耶路撒冷:神榮美的終極彰顯
✦ 充滿象徵的異象:啟示錄中對新耶路撒冷的詳細描述(如碧玉的牆、黃金的街道、珍珠的門),其用意並非提供一份建築藍圖,而是要透過這些充滿舊約應許的象徵,來激發我們的敬虔想像力,從而在苦難中得著力量與盼望。
✦ 電話號碼的比喻:牧師用一組諧音為「愛你久久一生一世」的電話號碼為例,說明數字或物質不僅有其字面意義,更能承載深刻的象徵意義,引導我們的思想超越物質本身。
✦ 與巴比倫的對比:新耶路撒冷的美麗榮耀,與象徵當時羅馬帝國等屬世權勢的「巴比倫大城」形成強烈對比。這份來自永恆的盼望,能幫助信徒抵擋屬世的誘惑,將生命的方向從「巴比倫」轉向「新耶路撒冷」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新耶路撒冷的特點:充滿恩典與平安的國度
「向所有人敞開的恩典之門」
✦ 城門上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和十二使徒的名字,象徵著凡是相信福音的人,無論背景如何、曾多麼軟弱,都能因信進入神的國。
✦ 城市巨大的規模與眾多的城門,表明救恩並非只為少數菁英預備,而是向萬民敞開。
「神同在的平安」
✦ 新耶路撒冷是一座完美的立方體,如同舊約聖殿中神同在的「至聖所」。這象徵整個聖城都將充滿神的同在,信徒能與神面對面。
✦ 城中將「不再有黑夜」、「城門總不關閉」,且不再需要聖殿與日月光照,因為神自己就是光,祂的同在將除去一切的危險、懼怕與憂傷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結語與勸勉
✦ 神之所以在聖經中如此詳細地描繪祂榮美國度的藍圖,是為了在我們還活在世上時,就賜給我們一份真實的盼望。這份對永恆榮美的向往,能成為我們在當下抵擋誘惑、勝過苦難的勇氣與力量。
張麗麗牧師以《翻轉的上帝》為題,闡明神不僅能翻轉我們的外在境遇,更能深刻地翻轉我們內心的負面情緒。講道圍繞詩篇三十篇11-12節,闡述神如何將我們的「哀哭變為跳舞」,將「麻衣脫去,披上喜樂」,使我們的生命從哀傷轉為不止息的讚美 。
牧師集中探討了神在我們內心世界的三重翻轉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第一重翻轉:從羞恥到榮耀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羞恥感源於創世記中,人犯罪後因自覺赤身露體而躲避神的舉動 。它攻擊我們的核心身份,使我們深感自己不配、沒有價值,從而不敢親近神,也無法坦然接受福音 。
▶️ 如同「浪子回頭」故事中的父親,神不看我們的過犯,而是主動為我們穿上代表榮耀的袍子、戴上代表身份的戒指,恢復我們作為神兒女的尊貴身份
▶️ 神對我們也是如此:祂要翻轉我們的羞恥,告訴我們,我們的價值並非來自於我們的行為,而是源於祂的創造與救贖。我們蒙愛,不是因為我們有多好,而是因為我們敢於將真相呈現在祂面前。神正是要拯救那些覺得自己不配的罪人 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第二重翻轉:從懼怕到安息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懼怕同樣源於人犯罪後害怕見神的心態,它會摧毀我們的安全感,使我們渴望掌控生活中的一切,以逃避未知的風險 。
▶️ 神翻轉懼怕的方式,是賜下祂「同在的應許」。如 約書亞記一章9節所說:「不要懼怕…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,耶和華 ─ 你的神必與你同在。」 💖
▶️ 真正的安息,來自於相信神不僅在風平浪靜的船上與我們同在,更在充滿挑戰的風浪中與我們同行。 當我們敢於走出舒適圈,面對生命的挑戰時,才能真實經歷到神同在所帶來的平安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第三重翻轉:從迷茫到喜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當我們將個人價值與外在成就(如工作、地位)掛鉤時,一旦這些光環褪去(例如退休),便會陷入對未來的迷茫與空虛。 神要翻轉的,是我們對價值的錯誤認知。
▶️ 祂教導我們,人生的終極價值不在於「我們能做什麼」,而在於「我們的生命是否越來越像耶穌基督」 。
▶️ 當我們定睛於生命的成長,就能像先知哈巴谷一樣,即使在物質匱乏中,依然能「因耶和華歡喜,因救我的神喜樂」 。 這份真正的喜樂,源於我們與神的關係,以及在祂裡面不斷更新的生命,這份價值是永恆且無人能奪去的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總結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神是一位施行翻轉的上帝,祂最奇妙的工作,是將我們內心根深蒂固的羞恥、懼怕和迷茫,徹底翻轉為屬天的榮耀、安息與喜樂 。祂邀請每一位被負面情緒捆綁的人,勇敢地將自己真實的景況交給祂,經歷生命中最深刻的更新與醫治 。
張麗麗牧師以《自我啟示的神》為題,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——我們所信靠的上帝,是一位主動向人顯明自己的神。牧師以一個生動的比喻開場:如同操作新設備需要說明書,我們與人交往時也因缺乏對方的「說明書」而感到陌生。同樣地,幾千年來人類渴望認識神,卻時常感到困惑。然而,基督教的上帝與眾不同,祂是一位「自帶說明書」的神,主動地、清晰地將自己是誰、以及我們該如何與祂相處啟示給我們 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神自我啟示的方式、態度與目的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牧師指出,神主要透過三個層次來啟示自己:
1. 啟示的方式
▶️ 透過自然(普遍啟示):宇宙的浩瀚與秩序,都在無聲地宣告著一位全能、智慧的造物主的存在 。
▶️ 透過聖經(特殊啟示):提摩太後書三章16節指出:「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」。 聖經是神心意的直接表達,其真理是客觀、絕對且向所有人開放的。這與許多宗教需要靠個人「參悟」或修行才能接觸到隱秘、相對的真理截然不同 。在基督裡,神藉著聖靈,讓每一位信徒都能平等地、直接地領受祂的話語,沒有等級之分 。
▶️ 透過耶穌基督(最高啟示):希伯來書一章1-2節提到,神「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」。 這是最高、最核心的啟示。牧師比喻說,我們就像掉進深井裡無力自救的人 。聖經如同井邊的指引,告訴我們如何脫困,但我們卻沒有力量遵行 。而耶穌基督,則是那位親自下到井底,願意將我們高高托舉起來的拯救者 。祂的降世與犧牲,將神那份主動、犧牲的愛,活化在我們眼前。💖
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
2. 啟示的態度
▶️ 神的自我啟示並非冰冷的獨白,而是一場充滿耐心的溫暖對話。祂不僅不禁止人提問,甚至在以賽亞書一章18節中主動邀請:「你們來,我們彼此辯論。」 聖經中充滿了約伯、詩人對神的質疑與吶喊,這表明神要的不是虛假的順從,而是真實的關係 。祂歡迎我們帶著軟弱與困惑,按著本相來到祂面前 。
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
3. 啟示的目的
神為何要如此費心啟示自己?祂的目的非常清晰:
▶️ 【恢復關係】:我們的信仰不是一套規條 (religion),而是一份關係 (relation) 。神渴望與我們建立如「夫妻」般親密無間的「認識」(約翰福音十七章3節) ,也盼望成為我們的「父親」與「朋友」。祂做這一切,是為要恢復我們起初被造時,就與祂擁有的那份愛的關係 。
▶️ 【使人聖潔】:彼得前書一章16節說:「你們要聖潔,因為我是聖潔的。」 神的心意是要我們「活著的時候要聖潔,所以你們死的時候要快樂」 。祂賜下啟示與能力,為要引導我們走在聖潔的道路上,活出榮耀祂的生命 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結語與我們的回應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🐶 在講道的最後,牧師以一則感人的「尋狗啟事」作結。主人要尋找的,是一隻「又醜又調皮」、常常亂跑的狗,但他依然深愛牠,只因「牠是我的」 。
這正反映了神對我們的愛。祂來尋找我們,並非因為我們有多好、多可愛,而是因為祂知道我們雖不完美、甚至「又醜又笨」,但我們仍是祂所愛的兒女 。💖
🙌🙌🙌 因此,我們的回應不應是等到自己「夠好了」才走向神。相反地,我們應當認識到,正是因為我們的不完美,才更需要祂的拯救。神正以祂的啟示呼喚著每一位迷失的兒女回家。我們應當回轉歸向祂,而已是基督徒的我們,則應當靠著祂所賜的恩典與耐心,盡力去過祂所喜悅的聖潔生活 。
✨
在父親節主日,王讚成牧師以「牧羊的父親」為題,分享了一篇觸動人心的信息。 他從個人經歷談起,因在十五歲時父親便離世,成長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父親缺席的影響,但也因此在信主後,更深地認識到天父的愛與同在。 牧師接著指出,傳統上父親是家庭的供應者與保護者,如同他身為土木工程師、為臺灣開路造橋的父親,曾是他眼中的英雄。 然而,牧師強調,在所有辛勞的職業中,聖經時常以「牧羊人」來比喻帶領者。儘管我們享受如詩篇23篇中被牧養的安穩,卻時常忽略了牧羊人自身的辛勞。
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
#弟兄的呼召——家庭的牧羊人
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
講道的重點在於,每一位弟兄(丈夫、父親)都被賦予了牧養家庭的責任。這並非一個可選擇的職業,而是來自上帝的呼召與吩咐,因為弟兄是全家的頭。
▶️牧師引用了提摩太前書第三章1至9節作為引導,這段經文雖是闡述教會監督與執事的資格,卻點出了一個核心前提:「好好管理自己的家」。 牧師解釋,「管理」一詞在原文中並非高高在上的掌控,更貼切的翻譯是「關照」、「關顧」或「照顧」,意指以身作則,用生命去影響生命。
▶️使徒行傳第二十章28節中,保羅囑咐以弗所長老「牧養神的教會」是同一概念,從而確立了弟兄在家中扮演牧羊人的角色
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
#神學根基:從創世記看男人的責任
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✨
牧師追溯至創世記,從三個層面來闡述這個呼召的根基:
▶️ 神的創造:婚姻與家庭是神最美好的創造,其設立是為要彰顯祂的榮耀,並幫助我們體會與神的關係。夫妻關係預表了基督與教會(以弗所書第五章),而親子關係則讓我們理解與天父的關係。
▶️人的墮落:亞當與夏娃的墮落,不僅是違背了一條命令,更是破壞了與神之間愛的關係。 神吩咐他們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,是提供一個讓他們以順服來表達愛的方式,正如耶穌所說:「按我的吩咐做的就是愛我的」。
▶️ 男人的責任:神是在創造夏娃之前,就親自將「不可吃」的命令給了亞當。 因此,亞當作為首先被造的,是家庭的頭,肩負著首要的屬靈責任。當他們犯罪後,神來到伊甸園第一時間呼喚的是:「亞當,你在哪裡?」,這顯明了神向身為頭的亞當追究責任。
✨✨✨✨✨✨✨
#信仰的傳承
✨✨✨✨✨✨✨
牧師強調,弟兄作為家庭牧羊人的另一項核心職責,是將信仰傳承下去。 他以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到約瑟的家族為例,說明這條信仰的脈絡是如何透過父親傳承給下一代,這對於福音的延續至關重要。
✨✨✨✨✨✨✨
#鼓勵和勸勉
✨✨✨✨✨✨✨
▶️ 牧師坦言,扮演好父親與丈夫的角色極具挑戰,過程必定會跌跌撞撞,但他鼓勵弟兄們不要氣餒。他提醒大家,身邊年長的弟兄雖不一定是完美的「楷模」,卻能成為寶貴的「借鑒」——從他人的失敗與掙扎中學習,並倚靠神足夠的恩典,在弟兄群體中彼此扶持。 他也對不同角色的家人提出勸勉:
👴👵祖父母:責任尚未結束,他推薦《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》(Intentional Grandparenting) 一書,鼓勵祖父母繼續在家庭中發揮屬靈影響力。
💃妻子們:應理解弟兄們的不完美,扮演「幫助者」的角色,多給予肯定和鼓勵,而非批評。
✨✨✨✨✨
#總結
✨✨✨✨✨
在講道尾聲,王牧師再次總結了核心要點:弟兄們蒙召成為家庭的牧羊人,這是神所設立的次序。這份職責包含了帶領家庭的屬靈方向、為家中一切事務向上帝負責,以及將純正的信仰傳承給後代。這是一條充滿挑戰但滿有恩典的道路,需要弟兄們勇敢承擔,也需要家人們的扶持與鼓勵。
講道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:神給聖徒的應許、承受應許的途徑,以及承受應許的結果。
劉牧師首先分享了自己1980年歐洲旅行的三個經歷,如何影響她領受門訓的呼召:
▶️ 西敏寺 (Westminster Abbey):她參觀了埋葬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及許多有名人士的西敏寺 。作為一個學建築出身的人,她對於這座原為敬拜活生生的主所建造的大教堂,如今卻成為觀看死人墳墓的地方感到悲傷和憤怒 。這讓她反思建築的短暫性,以及生命的投資應放在何處 。
▶️ 義大利鐘樓:義大利的一座鐘樓,左右各站著一個年輕和年老的銅像,象徵時間流逝 。年輕人敲日出之鐘,老年人敲日落之鐘,提醒人們時間過得飛快 。這挑戰講者思考應將生命投資在何處 。
▶️ 巴黎大教堂 (聖母院):巴黎聖母院的圓形玫瑰窗,圓心代表耶路撒冷,圓周代表地極,象徵耶穌的大使命 。這個意象成為講者領受「使人做主門徒」呼召的印證,也成為她三十年牧養事工的核心 。
✨✨✨✨✨✨
講者透過自身經歷闡述了門訓的呼召——「使人做主的門徒」,其終極目標是「恢復神的形象,活出神兒子基督耶穌的模樣」。
這篇講道的核心是「承受神極大的應許」。講者透過自身經歷闡述了門訓的呼召——「使人做主的門徒」,其終極目標是「恢復神的形象,活出神兒子基督耶穌的模樣」。
劉牧師提醒我們,神給聖徒的應許是賦予我們成聖的潛能,能「與神的性情有份」。為回應此應許,聖徒需在信心的基礎上「分外的殷勤 (make every effort)」,持續操練多種美德,包括:德行、知識、節制、忍耐、敬虔、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 。
正如她所說,操練這些屬靈美德並不容易,我們會「碰碰撞撞地跌倒又爬起來」 。然而,藉由「注目看耶穌,默想神的話」 ,並依靠聖靈的幫助,我們就能持續成長。🌱
操練美德的結果,將深化對主的認識,並確保我們將來「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」。講道以葛培理師母墓碑上的話「建造已完成 (End of construction),謝謝您的耐心 (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)」作結 。願我們都效法劉牧師,竭力追求與神的性情有份,將來能豐豐富富地進入主永遠的國度 。
葉耿齊牧師以《Stay or Leave? (留下或離開)》為題,深入探討了耶穌在迦百農所做的選擇,並藉此引導我們思考,作為基督徒,應當如何回應神的呼召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聖經充滿「離開」的故事,耶穌是首位宣教士
✦ 離開是困難的,由於未知與風險,人們本能地害怕離開熟悉安逸的環境。
✦ 信心的回應:然而,聖經中充滿了因信靠神而選擇離開的人物,如亞伯拉罕、彼得和施洗約翰等。最終,耶穌自己也離開了天上的寶座,來到世上,成為第一位宣教士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耶穌的選擇:捨棄掌聲,順服使命
✦ 耶穌在迦百農大受歡迎,行了許多神蹟,百姓極力地想將祂留下。但面對眾人的挽留,耶穌第二天清晨卻做了三個關鍵選擇:
1. 祂獨自到曠野去向神禱告。
2. 祂明確地拒絕了眾人要祂留下的請求。
3. 祂選擇離開,繼續到別的城去傳神國的福音。
✦ 耶穌的選擇顯明祂的核心價值,祂的生命優先順序是神的使命,而非個人的安逸、人的掌聲或期待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從耶穌的選擇中學習的兩大功課
1️⃣第一課:神有時會為了更大的旨意而「讓我們失望」
✦ #迦百農人的短視:百姓想留下耶穌,是出於自身的需求,希望神蹟能持續不斷,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短視想法。耶穌知道,若留下,只會讓他們更專注於個人利益,而非神國的福音。
✦ #教會的功用:牧師指出,教會存在的目的之一,就是要「讓我們失望」,挑戰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禱告,幫助我們明白信仰的核心是愛神愛人、犧牲奉獻,並為神更廣闊的國度而活。
2️⃣第二課:為了神國的福音,我們必須願意放下與離開
✦ #禱告的重要:耶穌清晨到曠野禱告,是因為祂不想讓事工的成功,轉移祂對神使命的專注。祂需要刻意離開人群,與神獨處、反思和充電。
✦ 牧師以陳恩藩牧師(Francis Chan)離開他親手創立的成功大型教會為例,說明為了福音的緣故,我們需要有放下個人成就與安逸的勇氣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⊱⁜⊰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#結語與勸勉
✦ 葉牧師在講道結束時鼓勵會眾,神國的福音是生命的真正意義與盼望,值得我們為之擺上一切。我們應當在神的愛中找到勇氣,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期待,勇敢地回應祂在我們生命中的獨特呼召,無論是「去」還是「留」,都單單為了神國的榮耀。
在這次的講道,張麗麗牧師以一個特別的方式開場:她刻意在台上停頓,讓會眾親身體會「等待」的感受 。她接著點出,我們都不喜歡等待,但聖經卻常呼召我們要等候神 。
然而,這篇講道的核心,是要將我們的視角從「我們等候神」,翻轉為去理解那位「也在等候我們的神」 。👁我們常因等待而焦慮,卻忽略了神的等待充滿了慈愛、耐心與智慧的目的 。
彼得後書三章9節:「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,有人以為他是耽延,其實不是耽延,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有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。」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神等候,是為了賜下悔改的時間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▶️ 對於尋求者:神的「延遲」並非耽擱或無能,而是祂的「寬容」,在耐心給予世人悔改的機會 。祂如同慈愛的父親,有能力強迫我們順服,卻選擇以愛來等候我們甘心樂意地回轉 。💖
▶️ 聖經例子:縱觀聖經,無論是挪亞時代、對待迦南地的亞摩利人,還是尼尼微城的故事,都顯明神長久的忍耐與憐憫 。
▶️ 牧師的比喻:牧師分享了自己高中時的經歷。當她犯錯後,她的父親沒有當眾責罵,反而在事後以愛和饒恕來等待她自己醒悟 。這份「愛的等待」所產生的力量,遠比任何管教都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。▶️ 神對我們也是如此,祂有能力強迫我們,卻選擇用愛來等待我們自由地歸向祂 ,也不願用威嚇的方式逼我們歸向祂 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神等候,是為了塑造我們的生命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▶️ 對於基督徒:當我們身處困境、感覺被神遺忘時,這段「等候期」正是神塑造我們生命的「信心熔爐」 。
▶️ 生命的比喻:我們就像一隻毛毛蟲,眼界狹隘,只能在葉片上爬行 。神有時會將我們放進看似黑暗、孤獨的「繭」中 。這段等候期雖然痛苦,卻是神為我們造出屬靈「翅膀」的關鍵過程 。如同剛破繭的蝴蝶,翅膀還需要時間晾乾、變硬才能展翅飛翔,我們的生命成長也需要耐心等候神的工作完全 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神等候,是為了邀請我們與祂同工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▶️ 神的作為:神的等候並非靜止或被動地按下「暫停鍵」,而是一個積極的「進行式」 。
▶️ 我們的參與:在這段時間裡,神正在調度萬事萬物,並向祂的兒女發出「邀請函」,邀請我們參與在祂的拯救計畫中,成為安慰、傳遞資訊或代禱的管道 ,成為祂手中的器皿。
▶️ 如果你的生命正處於平順安穩中,或許神正邀請你成為祂在別人生命中的同工 ,一同參與在祂的等候與作為裡 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#結語與勸勉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神是一位充滿耐心與智慧的等候者。祂的等待,對世人是慈愛的呼喚,對信徒是生命的雕琢,更是對所有兒女參與祂永恆計畫的邀請。💖
▶️ 對慕道朋友的勸勉:神的忍耐並非永無止境,請把握機會,回應祂愛的等候,轉向祂,因為祂不願任何一人與祂永遠隔絕 。
▶️ 對基督徒的勸勉:當你處於等候的黑暗中,請相信這不是徒然的,而是神在為你預備飛翔的翅膀 。當你生活安穩時,請留心神是否在邀請你,一同參與祂那偉大而美好的工作 。
在主日崇拜中,備受尊重的家庭與婚姻教育專家王祈師母,以「兩種效力與建造」為題,分享了基督徒應如何看待生命中的順境與逆境。
她結合自身深刻的生命見證與聖經真理,闡述了上帝如何使用萬事互相效力,目的是建造祂的兒女,讓我們恢復起初受造時那份神聖的形象與性情 。
師母指出,基督徒因著敬畏神,應當擁有與世人不同的智慧,能用超然的眼光看待人生的順逆 。她以使徒保羅為例,保羅無論是處卑賤、豐富、飽足或飢餓,都得著了祕訣,那祕訣就是他始終只有一個目標: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,向著標竿直跑 。這份不被環境左右的堅韌生命,是所有信徒的榜樣 。
✨✨✨✨✨✨
「逆境中的智慧」:化苦難為祝福的益處
師母首先闡釋了基督徒面對逆境應有的三種看見:
▶️人生必有困難:耶穌早已明示:「In this world you will have trouble(在世上你們有苦難)」 。尤其在末後的世代,挑戰只會更多,我們必須有此認知 。
▶️為要我們得益處:王祈師母強調,苦難的價值遠不止於問題的解決 。上帝看重的是我們在過程中的生命建造。詩篇說:「我受苦是與我有益,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」 。若我們在困境中只求速速解脫,便會錯失上帝要賜下的雙重祝福:問題的解決,以及過程中生命的擴充與煉淨 。
▶️為要使我們生命豐富、完全、完備:上帝的應許是,我們經歷水火,不是走向淒慘,而是被領到「豐富之地」;我們經過流淚谷,將使其成為「泉源之地」 。因此,我們不應「白白受苦」,而要抓住神,經歷祂使我們生命成全完備的大能 。
✨✨✨✨✨✨
「順境中的智慧」:在安逸中警醒的生命
接著,師母轉換視角,探討在順境中應有的智慧。她提醒,安逸與舒適的環境,往往是更大的屬靈戰場。
▶️ 她引用以弗所書勸勉眾人:「要愛惜光陰,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。不要作糊塗人,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。」(以弗所書5:16-17) 在安逸中,人容易浪費光陰、停止禱告、不明白神的旨意 。今生無論多長,都只是永恆中的一個小點,但我們如何活這短暫的一生,卻決定了我們永恆的結局 。
▶️師母以摩西與林肯總統為例,他們人生的精華歲月,都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磨練與裝備後才展開的 。她特別提出對「退休(retire)」一詞的嶄新詮釋,不是輪胎磨損退役,而是「重新換上輪胎(re-tire)」,以便為神跑得更好、更有影響力 。從「我能」到「我不能」再到經歷「神能」的階段。
最後,她播放了電影《戰爭房間》的片段,片中那位年長的姐妹,在安逸的美國生活中,卻仍然警醒,緊隨神的心意,過著充滿力量的代禱者(warrior)生活,為我們立下美好的榜樣 。🌱🌱🌱
✨✨✨✨✨✨
「結論」
王祈師母再次強調本次信息的核心:無論我們身處順境或逆境,上帝都在施行祂大能的「效力」,為要「建造」我們的生命 。
🌧 若你正在「逆境中」,要抓住神的應許,不要白白受苦。因為在苦難的過程中,上帝預備了超過你所求所想的豐盛恩典,要補足你生命的缺乏,領你到豐富之地 。
🌈 若你正處於「順境中」,切勿放鬆享樂。從聖經的眼光看,這更是需要警醒的時刻。要愛惜光陰,明白神的旨意,如同一個隨時準備好作戰的精兵,為永恆的獎賞而活 。